ayx爱游戏官方在线客服

专业围着需求转 人才跟着产业走

  “以前招个懂稀土加工的技术工难度大,现在有了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订单班,这个难题有了最优解。”近日,赣州一家稀有金属企业负责人道出了江西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效。

 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,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责任。

  今年以来,我省以部省共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为牵引,将职业教育改革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破题之举。今年初,部省共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被列为省委深改委6个重点突破改革项目之一,明确改革方向;4月,教育部、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《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的实施方案》,明确改革路径。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,江西职业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,向“深水区”挺进。

  “153家成员单位围绕稀土、钨资源保供、高值利用等国家战略携手攻坚,累计培养2500余名现场工程师,建成30个订单班,落地168项校企合作项目,这组数据背后,是市域产教联合体打破体制壁垒的改革实效。”赣州稀有金属市域产教联合体理事会理事长翁毅军的话语,描绘了江西破解产教融合“校热企冷”难题的关键路径。

  赣州市在全省率先推动14部门联动,创新出台“金融+财政+土地+信用”的产教融合激励政策,以制度突破激活经营主体参与热情。这一改革实践迅速在全省铺开。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各设区市重点产业,江西充分的发挥产业园区牵头作用,建设一批政企校研等多方参与、实体运行的国家级和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。

  目前,我省已培育建设赣州稀有金属、南昌光电、吉安电子信息等5个国家级、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,持续深化学校和企业在办学、育人、就业、发展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,构建起“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协同发展”的产教生态新格局。

  针对专业与产业匹配度不高的老问题,省教育厅等部门出台改革硬举措,印发《2025年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紧缺人才目录》,遴选30个产教融合金专业(群),健全产业需求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,2025年全省高职学校新设279个专业点,理工农医类占比达84.9%,服务全省“1269”行动计划专业点占比达77.8%,推动职教发展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。

  在格力电器(赣州)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车间,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学生正跟着企业导师调试设备。这种“生产一线即课堂、真实项目即教材”的培养模式,源自校企共建的现场工程师学院。“我们根据公司需求定制化培养人才,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行业前沿技术,实现毕业与上岗‘无缝衔接’。”该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廖忠明介绍说。

  走进上饶宇瞳光学有限公司的“厂中校”实训基地,更可以感觉到改革带来的深刻变革:多台工业机器人组成的“焊接方阵”高速运转,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、上饶职业技术学院的600名学生,正在“车间课堂”里学习精密制造技能。

  为破解人才教育培训与产业需求错位难题,我省大胆创新育人机制,推动高职学校以“厂中校”模式与头部企业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58个,首批遴选9家省级示范学院,覆盖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链;同时带领企业在学校建设“校中厂”技术服务平台,新培育20家省级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。省教育厅、赣江新区与华为三方共建的数字人才教育培训基地,今年9月已迎来5所高职学校的500名学生入驻实训,开创了“政校企”协同育人的全新范式。

  改革成效已初步显现:全省现场工程师学院培养超1万名核心技术人才,完成企业在职员工培训11万人次;2025届高职毕业生实习就业转化率达28.83%,6.66万名学生通过实习直接落实就业,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愈发凸显。

  “九江职业大学在县里设立的模具智造产业学院首批招生300人,本地化率超60%,让修水县模具企业终于不用再‘跨省抢人’。”江西模界荣耀科技平台有限公司经理张德勇的感慨,折射出了县域产业学院的改革价值。

  针对县域产业人才短缺痛点,江西推动优质高职学校下沉县域办学。今年聚焦服务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、乡村振兴战略、终身教育体系建设、劳动力素质提升、企业技术升级“五个服务”,在吉安、上饶、九江等地首批建设10家高职县域产业学院,围绕当地核心产业需求,推动教育资源图谱、知识图谱、能力图谱与产业图谱深度对接,教育与产业精准衔接。

  记者在万年县看到,江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该县打造的产业学院,2025年秋季首批入驻学生达2000人。学院一方面为联创电子、万年晶半导体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定向培养适配人才,缓解招工用工难;另一方面建设产教融合科学技术创新平台,为万年县电子信息产业筑牢人才技术根基。

  从市域联合体的“抱团破局”,到现场工程师学院的“模式创新”,再到县域产业学院的“精准服务”,江西职业教育正以改革为笔,在部省共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的实践中,加速绘制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新图景,为区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“技能动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