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浙江的“最多跑一次”,到江苏的“不见面审批”,再到广东的“24小时自助办证”,话匣君连续三天,报道了上海的兄弟省市政府行政审批领域的创新举措。在这些地方,伴随企业和市民办事便利度提升的,正是从政府“好管”到市场主体“好用”、以服务意识替代审批思维的行政理念之变。具体到方式方法,好比求解数学难题,乍一看无从下手,但只要悟出方法,掌握诀窍,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
行政服务窗口,是企业和市民感受办事方便与否最直接的渠道。
“不见面审批”系统
在浙江省,各个地方都实现了从前台窗口到后台数据的跨部门协同,这是数学题中的加法,用互联网+实现数据共享。同样,广东24小时“市民之窗”自助服务终端,也是把各个部门的数据加到一起。技术提供商、广东金赋科技股份公司副总裁薛立徽介绍,统一的共享自助终端,可以让政府各个部门利用同一台设备完成服务。从而把碎片化的政府服务,转化为规模化服务。
“市民之窗”自助服务终端
江苏省的“不见面审批”,更是建立在各方大数据的汇总基础上,把身份证号作为自然人办事的唯一标识,把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作为法人办事的唯一标识,彻底根除了各种证明“你是你”的奇葩要求。在江苏省政务服务中心,话匣君看到给企业邮寄快递,工作人员都不用填写地址。进入系统,进行扫码,对应单位的地址就自动显示出来了,直接打印,贴到快递件上就好。
“不见面审批”流程图
做好加法,才能大胆去做减法。以数据跑路来代替群众跑腿,重复递交的材料减少了,繁琐的办事流程也被大大压缩。江苏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胥家鸣说,到今年底,随着覆盖全省各个部门的“互联网+”政务服务体系建成启用,但凡能网上共享的都不用再重复提交。政府机关内的各个发证部门,相互之间的认定直接在系统中进行,不用申请人再反复提交材料。
一加一减,带来的是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乘倍数增长。广东佛山市政府服务中心协调督办科科长林少文说,市场主体满意度的提升,又进一步促进了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。以前不愿意加入数据共享平台的部门,现在都主动拿出数据,参与统一平台的打造。
“市民之窗”自助服务界面
当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、更高效,跑部门等审批找人开后门的自然就少。浙江嘉善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主任陈卫强说,这道数学题除去的就是寻租空间。他举了个例子,企业投资项目从拿地到开工,过去起码一年以上,其中仅仅是环评就需要一个多月,收费高耗时长,难免有打招呼托关系的。而随着嘉善县启动了浙江省第一单区域环评,入驻企业备案即可,费用还由政府买单,过程只需要两天时间,企业再也不用到处托关系,打招呼。
嘉善县政务服务应用系统
采访中,陈卫强还有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:“从过去拼土地拼政策,到如今拼服务,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大的竞争力”。
话匣君有话说优化营商环境,只有起点,没有终点。据话匣君了解,对标兄弟省市的先进做法,上海正积极学习总结,补上短板弱项。以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专门设置的“找茬”窗口为例,一些从企业和市民中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,已经在着手解决。比如企业反映,注册设立时要反复递交经营地房产证明。在市不动产登记部门的支持下,年内就有望实现后台数据共享,做到实时核查。
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的“请您来找茬”